“海歸”找不到工作,被稱為“海待”,意思是從國外回來后長期待業(yè)在家。
王芬芬從高中起就到澳大利亞留學,一學就是8年,兩年前為了終身大事回到沈陽,期間婚雖然結了,工作卻一直沒著落。朋友前幾天還介紹她到一家證券公司謀取一個月薪5000元的職位,可芬芬又嫌沒什么意思?!盎厣蜿栠@兩年,基本靠父母養(yǎng)我了。本來留學就花了家里不少錢,其實我也有強烈的工作愿望,想擺脫‘啃老族’的帽子?!?0月18日,芬芬對記者說。
“海歸”求職受挫原因大致有二
芬芬的故事,聽著挺特例,其實在“海歸”群體中,這經歷不算什么,更曲折離奇的求職故事多的是!這反映出“海歸”要在國內順利就業(yè),找一份薪水滿意、專業(yè)對口、符合興趣要求的工作并不容易——雖然頭頂著光環(huán),卻因為不了解國內就業(yè)情況,或是沒有充分認識自身優(yōu)勢劣勢,導致求職難以如愿。
記者了解到,“海歸”就業(yè)難大致有如下兩個方面的原因。首先,相關信息的缺失阻礙“海歸”獲得合適的職位。有些“海歸”在海外留學時間較長,對國內情況缺乏了解。即使是有相關海外工作經驗的求職者,由于對國內的環(huán)境不熟悉,不能準確完成崗位職責,因此求職時也容易碰壁。其次,薪酬也是“海歸”求職的攔路虎。對國內物價水平不了解,更別提國內不同行業(yè)不同崗位的薪酬水平了。他們在面試過程中,常常在薪酬待遇問題上卡殼,最后與工作失之交臂。
“海歸”不就業(yè)人群分六類
根據調查,“海歸”不就業(yè)有六種類型:
第一類:學成歸來的“海歸”。他們對就業(yè)崗位期望值過高,過于挑剔,最后索性不就業(yè)。目前這類“海歸”數量在增長,且格外引人注目。這一類人的特點是心氣高,認為低收入崗位讓自己“屈才”。
第二類:他們總是用過去的工作與新工作做比較,新工作如果比不上原來的工作就不就業(yè)。這一類人的特點是“戀舊情結”始終解不開,導致高不成、低不就。
第三類:以工作太緊張、不適應工作環(huán)境、人際關系不好和希望再學習等理由自動離職的人。這一類人的特點是放棄了原有的工作,離職后以“休養(yǎng)”或“讀書”為主。
第四類:“創(chuàng)業(yè)幻想型”的年輕人。他們有強烈的創(chuàng)業(yè)愿望,但沒有確定目標,沒有具體項目,什么都想干。這一類人的特點是,創(chuàng)業(yè)不成功,也不愿意給別人“打工”。
第五類:不停地變換工作崗位的人。他們形成習慣性跳槽,跳來跳去,最后“漂”在社會上。這一類人的特點是,自恃學歷高,能力強,頻繁換工作,但往往因“一眼之差”,最后把工作弄丟了。
第六類:父母甘愿供養(yǎng)的人。這一類人的特點是,獨生子女,父母有能力供養(yǎng)他們,所以不急于就業(yè),是典型的“啃老族”。
不同“海歸”求職策略有異
勞動部門的調查分析顯示,一個人失業(yè)越久,重新就業(yè)的難度就越大,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。長時間的賦閑生活,讓“海歸”們脫離社會,幾乎失去了走出家門、走出社區(qū)的能力。有專家指出,現在二三十歲青年共同的特征是:生于上世紀80年代,大多數為家中的獨生子女,一直受到“小皇帝”般的呵護。而其中的“海歸”承受的心理壓力還要大一些。另外,不工作的時間越長,他們與社會的交流越少,適應能力下降,更難適應工作的要求。還有,隨著時間的推移,很多人缺乏就業(yè)危機感,不愿意吃苦受累,最終變?yōu)槭I(yè)族。
“海歸”剛回來時水土不服是難免的,關鍵是經過一段迷茫期之后,要盡快熟悉國內的就業(yè)市場,調整自己的求職心態(tài),懂得尋找合適的位置,才能得到市場的認可。
皇姑區(qū)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(yè)指導專家張慶余指出:不同的“海歸”需要有不同的求職策略。像那些在國外讀完本科或碩士,沒有工作經驗的85后“海歸”,競爭力不是很強,因此在專業(yè)對口、薪酬水平上要求也不能太高。就業(yè)策略是放低姿態(tài),先積累工作經驗,通過繼續(xù)提升學歷,逐步躋身高薪行列。而獲碩士以上學位,擁有幾年工作經驗的“海歸”,找工作不是問題,但是薪水差距是其求職的最大阻礙。目前在獵頭庫中,這類“海歸”人數很多。對于他們來說,找一份名企的對口工作最為關鍵,只要在工作中體現自己的能力,還怕今后企業(yè)不拿高薪留人?這類“海歸”不必急于求成,不妨通過獵頭普遍撒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