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常燕
因為疫情,只能窩在家里,照舊列好假期計劃:讀書與跑步。
讀書早已成為我的習慣,若哪一天因為雜事纏身未能摸到書,我就會坐立難安。只待雙手捧到書本的那一刻,內心的焦慮和急躁才慢慢消失。
讀80后女作家孫頻的《疼》,才知道自己內心對現(xiàn)實的承受能力很弱。在書的后記中,作者說:“把這本小說集取名為《疼》,是因為這是五個疼到骨頭里、血液里的故事?!?/p>
讀后,感覺它們距離我如此之近,仿佛就在我身邊的某一個人身上發(fā)生著。但同時又感覺它們是如此之遠,因為那種疼痛說到底并沒有真實發(fā)生在我身上。
疼痛無處不在,無論是身體的折磨,還是內心的期待,求而不得,便是一切痛苦的根源,太用力地活著,本身就是對傷痛的反復提醒與捶打。
有點壓抑,想出去跑步,透口氣。
村上春樹的《當我談跑步時,我談些什么》,給了我太多啟發(fā)。他書中描述自己跑馬拉松時的身體和心理的各種細膩的描寫,35公里的時候,他覺得自己的靈魂抽離了身體,有一種再多跑一步都活不下去的感覺,可一旦越過那個數(shù)字,后面的路程就順遂到底了。
我喜歡村上春樹的坦誠、不遮掩。
當我跑步時,還做不到 村上春樹所說的那種跑步狀態(tài),因為我是個羞于在人前表現(xiàn)自己的人,除非迫不得已。
包括寫文字這件事。
經(jīng)常有朋友一起聚餐,席間突然談起我寫過的某一篇文字,抑或談到了文章中某一句話的場景,表面上我會一言不發(fā),但心中已經(jīng)是無法言說的羞愧。
到底,羞愧什么呢?我曾一度找不到原因。
后來有人對我說:“讀你的文字,能窺探到你的內心?!蔽也呕腥淮笪?,這不就是羞愧的原因之一嗎?
除了這個原因,某種程度上我本人覺得并沒有那么好,怕辜負了對方的贊譽。
比起這些虛無的聲譽,我更想安心讀書、認真跑步,感受生命充盈的聲音和腳踏實地的充實。
說到底,生命的樂趣要靠自己去追尋,人生的意義要靠自己去挖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