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戒午夜福利理论片,综合在线精品视频专区,欧美国产亚洲精品a第一页,一级看片免费视频囗交

<ul id="qh3up"><td id="qh3up"></td></ul>

<label id="qh3up"></label>

  • 2024年11月08日
    第07版:快樂老人·銀發(fā)經(jīng)濟 PDF版

    耩地

    ■周保堂

   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,國慶假期,遼闊的中原大地上處處洋溢著歡樂祥和的節(jié)日氛圍。閑暇之余,我驅(qū)車前往位于鄭集鄉(xiāng)的朋友的農(nóng)業(yè)合作社。到達之后,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映入眼簾。一臺臺玉米收割機在田野中轟鳴穿梭,“突突突”作響的拖拉機,拉著剛卸下的玉米籽,歡快地駛向大路。機械化收割后的豫東大地,視野開闊,顯得格外空曠遼闊。這突然讓我意識到,已經(jīng)是播種小麥的時候了。我的思緒一下子被拉回少年時期,那時“幫耬”耩地的情景歷歷在目,耳畔似乎又能聽到那清脆悅耳的耬鈴聲。

    白露節(jié)氣過后,玉米、大豆籽粒變得飽滿,標志著秋收時節(jié)的到來。秋收結束后,農(nóng)民們便緊張地犁地、耙地,為種植小麥做好準備。農(nóng)諺云:“白露早,霜降遲,寒露種麥正當時?!币坏胶豆?jié)氣,豫東地區(qū)便到了繁忙的麥播季節(jié)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周口農(nóng)村,麥播主要依靠牲口拉木耬進行。木耬由兩根耬桿、一個耬斗、一個耬把、三條耬腿以及耬鏵等部分組成。木耬是我國西漢時期的農(nóng)學家趙過發(fā)明的,《政論》中有明確記載:“武帝以趙過為搜粟都尉,教民耕殖。其法三犁共一牛,一人將之下種,挽耬皆取備焉,日種一頃?!敝钡轿疑铣踔袝r,木耬仍然在使用。

    耩地,是老家的方言。使用耬來播種小麥、大豆、谷子、芝麻等作物的過程被稱為耩地。耩地時,除牲口拉耬外,后方則有熟練的莊稼把式負責搖動耬斗,前方還需有人協(xié)助控制牲口,即所謂的“幫耬”或“帶牲口”。通常,“幫耬”的任務是由經(jīng)驗豐富的婦女及年長的男勞力來完成。

    我第一次“幫耬”是在初一那年。那時父親已去世,家中成年勞動力不足,工分收入微薄。為了幫助家里增加一些工分,秋忙假開始后,我便前往生產(chǎn)隊上工。當時政策允許初中和高中的學生參與勞動,我們的工分計算標準與近六十歲的老年人相同,細分為早上半分、上午兩分、下午兩分,共計每日四分半。

    一天清晨,生產(chǎn)隊長宣布早上下工,并安排上午耩地的事宜。由于兩名婦女早上未上工,“幫耬”的人手不足,隊長看到我,便喊著我的名字說:“吃了早飯你去西地‘幫耬’?!碑吘故堑谝淮巍皫吐e”,我心里有些忐忑。匆匆吃完早飯,我急忙趕到西地。耩地的、“幫耬”的、送麥種的人們陸續(xù)到齊。西鄰居柳大爺見我說道:“你幫我‘帶牲口’吧,小孩走得快。”柳大爺當時五十歲上下,是耩地的一把好手。當天拉他耬的是一頭健壯的牲口——一頭毛色黝黑、叫聲響亮的驢。在老家,騾、馬、驢都被稱為“快牲口”。柳大爺知道我是第一次“幫耬”,簡要地告訴我要領。隨后,他小鞭子一揚,高呼“駕”,黑叫驢猛一用力,耬就前行了。按照剛學的要領,驢走快了,我就用力頓一下;它向左偏,我稍推一下;它向右偏,我稍拉下。兩個來回下來,緊張的心情漸漸平靜。只聽到身后耬鈴發(fā)出有節(jié)奏的“丁零、丁零”聲,身旁黑驢脖子上掛著的稍大銅鈴也發(fā)出“丁零、丁零”聲,高低音鈴聲交織,恰似一部田園交響曲,那是我當時聽過的最美妙的音樂,至今難以忘懷。

    學耩地是在初中二年級的時候。那年秋忙假,我給二大爺“幫耬”。耩地到半晌休息時,他說:“你父親不在了,家中男孩你是老大,要學會耩地,工分才能評為十分,也才能撐起這個家?!蹦菚r,生產(chǎn)隊一天的最高工分是十分。能評為十分的有生產(chǎn)隊長、婦女隊長、生產(chǎn)隊會計、記工員、喂牲口的飼養(yǎng)員,還有那些能耩地、“放滾”(用石滾碾麥)、揚場、犁耙地等莊稼活樣樣精通的農(nóng)把式。當時還未恢復高考,農(nóng)村的孩子若想跳出農(nóng)門,只有被推薦上大學和當兵這兩條路。我們村是個小自然村,人口少,自推薦上大學以來,一個指標也沒分到過。于是,我就只有朝著在生產(chǎn)隊能評上最高工分這條路努力了。

    耩地的耬是當時較為精密的農(nóng)具之一,它體現(xiàn)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。耬的核心部分是耬斗,分為前后倉,通過耬“倉眼”相連。“倉眼”位于前倉底部,控制著種子流出的數(shù)量。耬斗前倉后邊垂著一根細繩,懸掛著“搖籽鈴”,中間連著一個“搖籽簽”插在“倉眼”中。隨著耬的搖動,耬鈴發(fā)出“丁零”聲,“搖籽簽”撥動前倉種子流至后倉,再分流至三個耬腿中,完成播種。二大爺告訴我,耩地的第一步是調(diào)整“倉眼”的大小,按照“玉米、豆子,一指頭;芝麻、谷子,一黃豆”的古訓來調(diào)整“倉眼”的間隙,這樣長出的苗才不稀不稠。二大爺還強調(diào),耩地的深淺要遵循“高粱深,谷子淺,芝麻捂住臉”的原則,這樣播種才能確保種子不深不淺,有利于作物發(fā)芽和高產(chǎn)。為了學會耩地并成為好把式,我努力背誦二大爺教授的農(nóng)諺,至今記憶猶新。

    第一次耩地是在家庭聯(lián)產(chǎn)承包責任制實行后,土地包干到戶之時。各家的土地由各家耕種,誰家的地誰來耩。那時正值秋忙假,播種小麥,我扶耬耩地,母親“幫耬”。頭天晚上,等家養(yǎng)的雞“上宿”(進雞窩)后,我們把揀好的麥種倒在堂屋中央,用噴霧器噴上農(nóng)藥拌種。早飯后,我們拉上架子車,裝上拌好晾干的種子和耬,牽著家里的牛前往地里。在地頭給牛戴上?;\嘴、套上牛梭子,將麥種倒入耬斗內(nèi),高聲喊“喔”,牛猛一用力,耬便“丁零、丁零”地前行了。有了兩季“幫耬”的基礎,又跟二大爺學了一季耩地,至此,我的耩地技術已十分嫻熟。牛走得慢,耬便不能搖得太快,否則會耩得太稠。遇到較硬的土質(zhì),在搖耬的同時稍用力下壓耬把,以免種子耩得太淺。遇到沙地則要稍提一下耬,以免種子耩得過深。到地頭時,我像老把式一樣,“唰”地一下提起耬,緊走幾步調(diào)過頭,把耬插到地里添加麥種。這一幕恰好被去灣趙集趕會路過的表姨看到,她對我母親說:“這孩子十五六歲就會耩地了,長大后一定會是個好莊稼把式。要是前兩年生產(chǎn)隊時,準能評上十分?!?/p>

    改革開放幾十年來,隨著科技的飛速發(fā)展,現(xiàn)代化農(nóng)業(yè)機械如雨后春筍般涌現(xiàn),使得那些曾綿延數(shù)千年的古老農(nóng)具逐漸淡出歷史舞臺。木耬、木犁、耙等只能在農(nóng)耕博物館里看到了。依靠北斗衛(wèi)星導航的無人駕駛播種機,在周口大地高效作業(yè),極大地減輕了農(nóng)民的勞動強度。農(nóng)民再也不用起早貪黑地趕牲口犁地、耙地、搖耬播種了。每當回想起少年時在田間耩地的情景,耳邊似乎還能聽到“丁零”作響的耬鈴聲,雖然它已成為過去,卻深深教會我一個道理:沒有辛勤的耕耘,就不會有豐收的喜悅。讓我們懷著對歷史的敬畏和對未來的憧憬,繼續(xù)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書寫新的篇章,用智慧和汗水創(chuàng)造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
    2024-11-08 2 2 周口晚報 content_254990.html 1 耩地 /enpproperty-->